【字体:      】  打印
发展优势产业 加快脱贫步伐
——通镇向阳湾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9-11-15 16:39    浏览次数:次    

一、导读

佳县通镇向阳湾村在2015年以前一直是全镇乃至全县典型的“烂杆”村、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落后,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村民拉帮结派,四分五裂,各项事业严重滞后。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到村以后,本着求真务实,为民办事的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围绕建设“生态向阳、文明向阳、幸福向阳”的工作目标,按照“抓党建、聚民心、兴产业、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各类产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向阳湾村由以往出了名的落后村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文明、幸福村。

二、基本情况

通镇向阳湾村地处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通镇东5公里处,榆佳高速穿境而过。村级撤并工作结束后,张包山自然村并入该村,属全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总土地面积为4248亩,其中耕地面积2565亩,枣林面积1900亩。全村总人口224户604人,常住人口253人,主要劳动力180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28人,其中,2015年脱贫9户24人,2016年脱贫8户17人,2017年脱贫1户3人,2018年脱贫35户74人,并整村出列。

三、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结合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三权”(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2018年以每亩260元的标准集中流转农户枣园130亩,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大力推广红枣“强力降高塑形”技术,促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集中流转枣园由合作社承包给9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统一进行修剪、防虫、耕作管理,每户可获得务工收入5000多元,秋收后红枣所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既发展了集体经济又提高了贫困户收入。2019年将承包枣园统一下放农户自主管理,收益进一步提高。

二是积极培育特色养殖。为避免农业产业同质化,提高养殖产业市场竞争力,向阳湾村“四支队伍”通过在米脂、山东、内蒙等地广泛调研,深入考察,决定发展大牲畜养殖产业。2017年,村委会向农户集中流转土地9.2亩,通过各级财政投资235万元,建成可存栏150余头的养殖示范基地,并于2018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目前,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贫困户产业资金和长安大学扶持资金45万元,养殖肉牛60余头。村集体将养殖基地承包给佳县向缘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向村集体上缴承包金3万元,并将所得收益的20%再次上缴村集体。

三是广泛开辟新型农业。为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向阳湾驻村工作队与“两委”负责人带领部分村民代表在杨凌、柞水等地多处考察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经济效益,并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在向阳湾村实地考察论证后,确定实施食用菌种植产业。该项目主要以发挥当地枣木资源优势,生产种植香菇、黑木耳、猴头菇、白灵菇等菌类。目前共种植香菇11棚,年产量6万公斤,可实现利润60万元。现由佳县向缘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管理,每年向村集体上缴承包金12万元,并将所得收益的20%上缴村集体。

(四)率先引进光伏产业。为发展长期有效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向阳湾村在市委包抓领导的支持下,建起全县第一个光伏扶贫电站。该电站建设规模为200KWP,占地约6亩,总投资140万元,于2017年8月建成,9月20日正式并网运营,电站投入运营后每年正常可发电28万千瓦,实现经济收入21万元,去除运营成本和实施折旧费以后,每年可给村集体结余5万元收益,该收入在精准脱贫期间60%用于贫困户分红,预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红500元左右,剩余40%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四、实施效果

一是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的积极争取和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村级阵地、公共服务场所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现村内各项功能部室齐全,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二是各项产业协调有序发展。通过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村内各种资源。现村集体将流转枣园、特色养殖、菌类种植、光伏发电四大产业全部纳入村民经济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村民以务工或入股形式获取劳务报酬和利益分红,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实现“三变”改革目标,真正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三是农民发展意愿逐步增强。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带动,项目支撑,扶贫扶智(志)等措施,现村民自愿发展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主动配合村集体搞建设的意识逐步增强,村内各项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五、点评

佳县通镇向阳湾村通过发展各项产业彻底盘活了村内土地资源,激发了村民投资意愿,使得全村村民全部变为股民,既实现了“三变”改革目标,又加强了村内各种资源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强化利益联结、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村集体集中管理全村事务的能力。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使得村民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增长,201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较上年人均增长600多元,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占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明显高于上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