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打印
中国“美丽乡村”赤牛坬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9-07-30 16:21    浏览次数:次    作者:县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国家AAA级景区—赤牛坬民俗文化村.JPG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四面龟山怀抱,枣林层叠,气韵生动;明清老村,错落有致,辗转腾挪,古朴厚重;新村逶迤延展,绿树掩映,步步入景。全村282户,1008人,有耕地2500亩,其中枣林面积2100亩,人均枣林2亩,主导产业是红枣和劳务输出。2013年底农民人均收入达8600元,是全市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文明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全省最具影响力区域, 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

  赤牛坬民俗博物馆是赤牛坬村委会组织成立的民办非企业,该馆筹建于2009年7月,2012年10月一期完工,2013年12月二期工程完工,整个博物馆分户外展示区、前窑展示区、后窑展示区、上平房展示区、下平房展示区和文化大院等六个展区共49个展室,展区总面积达16800多平方米,馆内展品达30000余件,全部为村民自愿捐赠,是陕北唯一成规模的民间自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品涉及农耕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家具摆设、民间文艺娱乐、农民手工艺以及数百种陕北杂粮和红枣样品等,通过一系列模型再现了一些陕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全面展现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展示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表现出丰富而博大精深的陕北农耕文化,为我们再现了逝去的岁月,记录了历史的脚印,对于促进榆林乃至陕北农耕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文化厚重,近赞远扬。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活动是陕北传统文化活动的活化石,胜况空前。村里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都举办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千人传统大秧歌、转九曲、抬花轿、搬水船、踢场子、掐草帽、跌坛、祈雨等几近失传的原生态文艺曲目及打夯、打梿枷、拉碾盘等早已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民俗生活实景表演,深受游客的一致好评。其中“千人枣糕宴”已成为陕北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一大品牌。打梿枷、拉碾盘等场景真实再现了陕北民俗生活,唤起了人们对过去传统文化的追念。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有四邻八乡上万人参与活动,更有文化界、艺术界和市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观看并指导整个春节文化活动。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活跃群众及游客精神文化生活,村里成立了佳县农耕文化研究会,赤牛坬原生态民歌演唱团,赤牛坬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全市扶贫工作现场会及晋陕蒙三省六市伞头秧歌大赛采风活动,被榆林市文联、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确定为陕北民间艺术活动采风和原生态民歌培训基地。目前村里自编自演的原生态情景表演已成功演出,国内首家乡村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的部分演出项目也于2013年的正月初四至初六与游客见面。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事业,村里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在抓好红枣产业的同时,强化了基础实施建设,新修了坑镇至赤牛坬村三级旅游专线7.8公里;硬化改造了村内主干道2公里,修通环山公路8公里;维修改造旧窑洞1000余孔;新修农资超市和乡村医院;新修民俗文化大院;新建文化柱5副;新修景观文化亭三个;新建5000平方米博物馆大型停车广场;新建了碾磨园和中心花园,成为游客休闲小憩之所;新修多功能大厅,可供300多人同时开会、就餐;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家乐20家,农舍里陈设的农具、家具、瓷盘、陶罐都按传统的方式摆放,真实地反映了陕北农家的民俗和生活习惯,游客可住窑洞、吃农家饭、真实体验悠闲的农耕生活;建起电信、移动信号传输铁塔,保障了游客的通讯畅通;博物馆上院建起了农产品、手工艺品展厅,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目前,幼儿园、学校、乡村医院、农资超市、购物广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能全面满足游客的吃、住、游、购、娱,同时可承接各种大型文体户外活动及会议等。2013年全年累计接待省市县有关领导和外地游客90多批次10000余人。

  赤牛坬村是一个集浏览、观赏、参与、体验、互动、购物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是陕北文化教育基地,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心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光展示的摄影基地;今后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新的局面,高起点高标准打造10里红枣大观园;全面推进整村博物馆建设;打响赤牛坬“过大年”、赤牛坬枣糕、赤牛坬农民五谷画等品牌活动和品牌农产品,全力推动乡村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使赤牛坬村成为服务榆林,辐射周边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游园,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