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打印
荒漠和荒漠化 你分得清吗?
来源: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0-01-20 15:00    浏览次数:次    作者:林业局

微信图片_20200121145941.jpg


“荒漠化”一词的由来

 

荒漠化一词缘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非洲撒赫勒地区持续干旱造成数十万人口、成百万牲畜死亡灾难,而引发战争、难民潮等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问题引起全球的思考。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通过了包括维持地球再生资源的生产力、合理解决环境与发展间的矛盾等26条原则,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苏丹—撒赫勒办事处(UNSO)。随着撒赫勒地区干旱问题性质逐渐明确,人们认识到,干旱并不是众多灾害的唯一原因,需要一个比干旱更为广泛的概念来描述环境退化的众多因素和影响。Desertification(荒漠化)一词逐渐被用以概括这种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态环境变化。

 

1975年联合国大会3337号决议通过了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行动计划(PACD)。

 

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首次联合国荒漠化会议(UNCOD)。从此,荒漠化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被列入国际议程。我国派出沙漠学家参加了内罗毕荒漠化问题会议,会后将Desertification这个词的中文表述为“沙漠化”,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术界国际交流缺乏,另外是非洲撒赫勒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更像是沙漠化,而我们更习惯把生态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泛称为沙漠。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及《21世纪议程》,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把荒漠化归纳为:“由于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在内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并将其列入《21世纪议程》。

 

1994年,经过政府间磋商谈判,在巴黎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导言部分对所使用的词语进行了诠释。

 

1994年底,我国政府按照对Desertification内涵的新共识电告《公约》秘书处,在通过《公约》修改程序时,将Desertification一词中文重新表达为“荒漠化”。

 

49届联大通过决议,自1995年起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微信图片_20200121145951.jpg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在地理学上是指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

 

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是:荒漠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6)。

 

荒漠按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另外,在高山上和高纬度地区,因低温所引起的生理干旱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寒漠,是荒漠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可将荒漠进一步定义为: 干旱或高寒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表植被稀疏或裸露的地理景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我国荒漠分布最广的区域,干旱区面积为122.7×104 km2,占全国干旱区面积的49.2%。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丧失。

 

《公约》规定: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指的是那些湿润指数介于0.05-0.65的地区,而非极地和亚极地地区。《公约》从区域限定上已经把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排除在荒漠化土地之外了。

 

微信图片_20200121145958.jpg


荒漠化气候类型区

 

 

概括的说,荒漠属原生地理现象,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并不是指现有荒漠的扩大,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防治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以防止或减少土地退化、恢复部分退化土地、恢复已荒漠化土地为目的的活动。

 

就我省而言,有荒漠化的空间,而没有“荒漠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