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打印
我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农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8 14:44    浏览次数:次    

       金秋时节,走进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风景画卷映入眼帘,草滩风情和大漠风光在这里完美融合。“假期,我带家人来这里玩了一天,没想到咱榆林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市民曹先生说。近年来,我市各地旅游部门围绕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乡村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和市民曹先生一样,都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乡村度假,这正是我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心三区”——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26家

       全市休闲农业产业以“拓功能、延链条、创价值”为理念,按照“一心三区”总体发展思路,其中“一心”即以榆林市区为中心,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休闲农庄统筹组合,打造集休闲、观光、示范、体验、教育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三区”即黄河沿岸红枣产业休闲集聚区、南部黄土高原绿色有机休闲农业产业区、北部风沙草滩休闲农业示范区,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目前,全市共有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点1处,榆阳区瑞丰生态庄园、神木市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神木市丰禾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四、三星级示范点共9个,米脂县高西沟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陕西省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榆阳区杏花景观“中国美丽田园”1个、靖边县金泉农园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榆林市塞上明珠现代农业园等“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13个,逐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型、民俗文化旅游型、科普教育旅游型、休闲度假旅游型、农家乐餐饮型等发展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26家。

       “花开四季”——形成独具美感的休闲旅游产品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市各县市区纷纷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先后从“花开四季”、饮食文化、休闲农趣、塞上民俗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花开四季看塞北。春季,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漫山遍野、竞相争艳;夏季,马铃薯花、荞麦花、向日葵花、油菜花风中摇曳、渲染大地;秋季,无定河畔,稻浪翻滚,黄河边上,600多万亩红枣如玛瑙般压弯枝条;冬季,座座大棚草莓红、漫天雪花空中舞。定边荞麦花节、神木葵花节、榆阳杏花节……一批“花经济”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丰富了休闲农业业态,还形成了众多独具美感的休闲旅游产品。

       饮食文化味无穷。榆林品质优良的原食材,加之黄土文化和边塞文化交融影响,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米脂小米,米汁如脂;空心挂面,舌尖美食;黄米馍馍,粗粮细吃;三边荞面,医食同源;大明绿豆,绿色珍珠;山地苹果,甘爽香甜;大漠蔬菜,营养丰富;榆林羊肉,香飘南北。土豆宴、豆腐宴、红枣宴,宴宴挑动味蕾,让人回味无穷……

       休闲农趣乐农家。各地相继开展了榆林美丽田园摄影大赛,寻找榆林美丽休闲乡村征文活动,积极推介“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年庆”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畅游暑期 乐在农家”亲子体验活动、“休闲农业·大美田园”乡村趣味运动会”等农事活动异彩纷呈,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农事节庆活动为乡村旅游提升了文化品质。

       塞上民俗放异彩。2014年,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老而具有浓郁农耕色彩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榆林剪纸、石雕、泥塑等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处处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深度融合——以农促旅 以旅强农 农旅结合

       下一步,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将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的思路,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重点,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努力营造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榆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